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铜陵市二中第二中学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德育园地 > 班主任工作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1-10-24 点击数: 字号:- 小 + 大【收藏】【打印文章】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

高三7     杨华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美德,看似简单,其内涵丰富而具哲理,要让学生给出一个较为贴切的回答,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小议已见,说说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思索。

一、  没有理解,就没有传承

   首先,让学生理解美德的基本概念。尊师重道天下为公见义勇为这些德目,学生耳熟能详,但是当我们请学生解释什么是尊师重道时,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停留在要尊敬教师,要听老师的话这个层面上;至于什么是,几乎没有学生能解释清楚;在探讨尊师重道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认为应该是先尊师重道。正是这种观念,使学生在尊师重道第二课当今中学生尊师重道观念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教师的素养不高和教育本身的问题导致的。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使学生缺乏对教师的尊重,从而导致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对尊师重道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无法在心目中建立起师与道的概念,他们也不可做到尊师重道,更谈不上将尊师的美德体现在日常行为上。

    又如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中的见义勇为中的孝敬父母中的,由于这方面教育的缺失,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概念无法深刻认识,难以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所以,在进行传统德育时,让学生首先弄清每个美德的基本概念,是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的基础。

   其次,让学生熟知美德的深刻内涵。中华传统德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将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让学生做到既要熟知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又要知道如何去践行。在孝敬父母一块,可以先请学生讨论孝敬的具体行为表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应该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一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表示孝敬父母应该不让父母担心、能自食其力地生活,而那些平时备受父母、教师关注和表扬的学生,不少人认为独生子女出国带给父母的只是荣耀,而忽视了会给父母晚年带来凄凉和孤独这一事实。这个问题启发我们,要让学生传承传统美德,必须要让学生弄清其表现,否则就事与愿违,有心而无行动。

    再次,让学生了解美德的文化底蕴。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每种中华传统美德都积淀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作为基石,这些美德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也不可能得到恒久传承。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使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贵师而重传,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贱师而轻传,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仁者无敌 “志士仁人,无求生已害仁,有杀生成仁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传颂千古的名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其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底蕴,只有让学生去深刻感受、并融入这种文化气息当中,才能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在课程中特别向学生介绍了《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中的知识和文化,以及孔子的生平、中国儒家思想等内容,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缺乏自豪,就无法弘扬

    1988年,全球70多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发布重要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才使中国保留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而当代中学生为什么不能自觉去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呢?当然这主要是一段时间来教育的缺失和失误,甚至把优秀的文化道德遗产当作离经叛道的东西来批判。另外与我们的学生没有领略美德的伟大,没有产生深厚的民族自豪感也不无关系。

   从小学起,品德课上老师通过给学生讲述道德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感动。但是,这些小故事,尤其是一些较为偏激的故事,很难让学生产生一种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只有让学生深深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实际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才能让学生产生深厚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就要从深层次去挖掘,让学生产生深深的自豪感。例如可以给学生讲述中国的孝文化到底是什么;舜帝是如何通过五教孝德,以德教化世人,促进当时的繁荣和进步的;中国几千年的尊师重道到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中国儒家仁义思想是如何促进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等等问题,并积极启发学生透过一些简单的故事,看到深刻的生存哲理,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立志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三、不去创新,就难以超越

    我们今天学习传统美德,目的不仅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重要在于这些优秀的道德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目前存在的许多现实社会问题,促进当今中国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我们在讲传美课时,往往涉及的是古代的君王、王朝、皇帝之类的东西,这就要我们在授课中,必须立足现实,积极创新,勇敢与学生探讨一些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超越传统美德本身的历史局限,做到与时俱进,古为今用。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经典范例,但是用这些观念去处理现代家庭中的亲子问题,却并不适宜。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就必须与学生共同面对和探讨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丁克家庭问题;独生子女移民问题;父母素质低下问题,帮助学生用孝心去创设一个和谐美满的亲情和家庭。当今社会尊师重道的观念不可否认地明显下降,作为教师就要有勇气和学生讨论尊师重道观念下降的原因,要敢于面对学生对当今教育和教师的负面看法。但同时这也是机会,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信息时代教师的价值,最后使学生能自然懂得如何尊师重道,实现以认识驱动行为的较深刻的教学目的。这种在理解教师前提下形成的尊师行为应该比单纯从感谢师恩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尊师行为要长久而深刻。

  四、对班会课的一些设想

   首先要有充分的教学时间,以保证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美德的深刻内涵,只有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尤其是对我国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有了明显的认识和提高,对已经讲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才可能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接受,在接受中传承。

其次是要充分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学生学习过的课文,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儒家思想,以增强传美的渗透和辐射作用。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和智力特点,增加对传美内涵、现实价值以及如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减少只注重情感体验式的教学。要积极探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行为训练方式,使学生能通过学习,将传统美德应用于实现生活中。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刻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身上的印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授给青少年,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传统德育课要帮助学生在理解中做到传承,在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中自觉去弘扬,使学生能在不远的将来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美德去征服世界,去影响和改变世界,以智慧和力量推动全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编辑:蒋军民)

相关信息
铜陵市二中第二中学网络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江苏省铜陵市二中迎春东路9号 邮编:225300
电话:0523-86213120 电邮:jstzez@163.com
苏ICP备05003838号-1  您是本网站第位贵宾!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