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卓越教育体系解读及其他-铜陵市二中第二中学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校务公开 > 泓园新闻

泰州卓越教育体系解读及其他

发布时间:2016-09-11 点击数: 字号:- 小 + 大【收藏】【打印文章】

 

泰州卓越教育体系解读及其他

 

201694日)

邹京明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感到诚惶诚恐,坐在做讲座的位置上确实没有坐在下面听来得舒服。一方面是我本人确实不习惯在公众场合说话,另一方面本人也确实才疏学浅,没有资格坐在这里。戴校长是你们的校长,也是我的领导,我难却盛情,只好勉为其难地坐在这里。下面我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于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理解,以及其他的一些感想。不成熟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2015年,市教育局奚爱国局长提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时候,我跟大家一样是满脸迷茫,不知道局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随着奚局长几篇文章的成型发表,我也才开始渐渐领会了其中的些许意思。

今天我的对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解读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提出的时代背景,二是泰州发展的已经具备基础,三是目标任务,四是价值皈依。

先看第一部分,时代背景。

正如奚局长在他的文章里所说,在这个崇尚自由、个性与创造精神的时代,将区域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在提倡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寻找实现卓越的路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新的世纪,追求卓越成为许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目标定位

“卓越”是世纪之交国际教育组织和发达国家在调整教育发展战略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美国、英国、苏格兰、新加坡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重庆、深圳南山区等地都掀起了不同类型的卓越教育行动。

有的重在形成卓越的学校管理。比如美国的“角逐卓越”计划,英国“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新加坡的“卓越学校模式”等。有的重在构建卓越的课程体系。最为典型的是2004年,苏格兰提出“卓越课程改革”。有的重在打造卓越的教师队伍。比如法国提出追求卓越的教师教育改革行动,澳大利亚政府颁布新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

国内提出卓越教育的地区,将关注点和着力点放在卓越课堂的打造上,以课堂撬动教育的卓越发展。比如2010年,深圳南山区提出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元、开放、包容的卓越课堂模式为抓手; 2012年,重庆市实施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期望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各国以及国内部分地区都把“追求卓越”作为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都把“卓越教育”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目标。

第二部分,泰州教育改革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具备追求卓越教育的基础和底气

泰州教育最近几年,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泰”字头经验和做法。

一是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创造“泰州模式”。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泰州召开,我市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的“泰州模式”以最高分当选“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工作案例”。着名教育专家宋乃庆先生提出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发表文章,提出向全国推广泰州的发展模式。

二是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呈现“泰州样式”。素质教育“5+2”工程,戴校长是总策划师。现在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5+2”工程已经成为泰州教育的热门词语,也成为泰州教育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主张和个性表达。

三是“泰微课”开拓“互联网+教育”的“泰州路径”。就在本周三,江苏泰微课网络课程首发仪式在南京召开,泰微课的推广应用将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四是教师全面全员培训形成“泰州体系”。“泰州师说”网络培训、卓越教师培养、音体美兼职教师“一专多能”,让全体教师都能充分享有培训机会和资源,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从这些教育发展经验来看,泰州教育确实具备了追求卓越教育的底气和基础。

当然具备追求卓越教育的基础与实际推行卓越教育还是有“最后一公里”要走的。那就是追求卓越教育有无可能。我感觉至少有两个理论可以为我们追求卓越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创造者霍华德·加德纳曾说,一个可能不会阅读的人,由于故事讲得很棒或具有大量的口语词汇而具有较高水平的言语能力;同样,一个人可能在比赛场上很笨拙,但当她织地毯或做一个嵌有棋盘的桌子时,却拥有超常的肢体-动觉智能 。这就告诉我们?着眼于学生卓越发展的教育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并在教育中实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与可能,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更包括了“一般学生”(包括我们所说的“后进生”),只有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智能才能受到尊重,我们的教育才会是平等而指向多元发展的。

我们追求的卓越是基于学生个体实际的卓越,是超越自我的卓越,即奚爱国局长所说的:卓尔胜己,超越平凡。

二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即教学应当以创造最近发展区为己任,因此,各种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采用应考虑到对儿童发展的最大效果,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而应着眼于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并合理地影响这种发展。

这个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使学生充分发展的区间,我们的教学只有落在这个区间内才是最有效的。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有各不相同的起始点,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就会产生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只有使最近发展区的利用率最大化才能实现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由此,我们就知道追求卓越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可能要变革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固有思维。

卓越教育有了基础,有了理论支撑,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就是我要介绍的第三部分,在戴校长发给大家的读本上有具体阐述,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不赘述。

“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体系化”构建,主要从两个维度推进,从“各级各类教育”的维度,明确“幸福教育、公平教育、特色教育、创新教育、内涵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六大主题”。

从“教育要素”的维度,明确构建“卓越课程体系”“素质教育实施体系”“卓越教师培训体系”“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等“四大任务”。选择这四大任务,也是有所考虑的,它观照了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课程是教育的根本载体,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价值指向,教师是教育的基本保障,学校治理是教育的突破难点。

简单的说,我们希望构建的泰州卓越教育体系,可以凝炼为这样几个关键要素: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卓越学生、卓越管理、卓越课程、卓越学校。各教育元素之间的逻辑是,卓越的校长通过卓越管理打造卓越师资队伍,办出卓越学校;卓越教师通过卓越课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

第四部分,价值皈依

育人就是教育的当然之责和价值皈依。

但,现实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教育矛盾是:用过去的知识教授当下的学生,以应对未来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学生在面对未知世界时,往往迷茫而无所适从。因此作为泰州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要着力构建的卓越教育体系,应当从一开始就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未来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今年,教育部又最新出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可以说,从国家层面上,已经将核心素养确立为未来教育改革的灵魂。这些为我们寻求卓越教育体系的关键内核和价值指向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当然,不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造就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性格血脉。对于区域教育而言,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也应当依据实际而有所侧重,并做出个性化的表达。

泰州卓越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卓越素养应当具备这样五个方面。一是有道德修养,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二是有知识技能,拥有适应未来、成就未来的基石。三是能自主探索,独立处理面对的困难和各种挑战。四是能合作共事,妥善处理与外界的关系。五是能创新创优,妥善处理守成与突破的关系。

培育学生卓越素养的关键在课程,阵地在课堂。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一门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需要由教师在课堂上、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引导来实现。

由此,我简要的说一说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第一、泰州二中为什么要提出“朝向卓越的方向”?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这只是我个人理解。

一是已有的历史积淀使然,二中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学校。戴校长曾准备在开学典礼上用“伟大的学校”来形容二中,我以为这不是吹捧之词,二中的历史积淀应当担得起这个说法。如此深厚的积淀,当然需要有更加远大的目标引领。

二是在市直学校位置使然,二中在历届校长的带领下,一直处于市直学校第二方阵,但与姜堰二中相比,在自我发展和提升上应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的位置感需要定位的再提升。

三是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使然,引用戴校长的话说,泰州二中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今年春节前后,将搬入省泰州中学迎春校区,明年将创建成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四星高中是学校发展的全新开始,新起点自然需要新目标。

第二、“朝向卓越”的高中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应该有一个得到广泛支持的、进取的以及坚定的学校发展愿景。上海的教育一直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教育的典范。上海人自己都是,上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力争卓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尽管到现在,上海人自己都搞不清“一流”教育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但这个发展愿景很好地推动了教育改革,推动上海教育成为世界学习的榜样。

其次,应该是全人格的教育,而绝不是仅仅为了争取一个好的上大学的机会。1922年,北京高师附中林励儒校长在《我的中等教育见解》中,批驳了“中学不过是通往大学的一道桥梁”的谬见,他说,如有人问我中学毕业生做什么,我就说也不为士,也不为农,也不为工,也不为商,是为人:也可为士,也可为农,也可为工,也可为商。这话虽然过去近百年,但依然发人深省。该校两位学生:一位陈舜瑶,一位池际尚,陈各科成绩极其出色,被称为十几年中最好的学生,大家都以为他会成为大科学家,最后成了周恩来的秘书。池在学生运动中极其活跃,所有人都认为她将来会是革命家,结果她成了地质学家。

第三,应该向学生传达善意、信任和关爱,能唤醒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教育的善意应当从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开始。记得我本人上高中时,高一物理极差,至今搞不清楚力学上的小车爬斜坡问题。说实话我高中所上学校也是当地的重点中学,我所在班级是重点班。但是物理课程打败了我,让我失掉了上理科的信心,让我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选择了文科。现在反思想想,是不是我们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设置和开发有问题。太难的课程往往会让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挫败感之中,泯灭了学生向学之心。

第四,应该是学生多年之后能时时想起、记得、回味的地方。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套用这句话,衡量一所中学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占地面积、校舍楼房、先进仪器,而是看他多少值得学生珍藏的记忆。这种记忆应当就是学校丰富多彩而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只有深刻的生活才能让人铭记。

最后,再次感谢戴校长,感谢学校领导班子给我这样一个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感谢诸位老师耐心听完。

谢谢大家! 

(编辑:邹京明)

相关信息
铜陵市二中第二中学网络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江苏省铜陵市二中迎春东路9号 邮编:225300
电话:0523-86213120 电邮:jstzez@163.com
苏ICP备05003838号-1  您是本网站第位贵宾!谢谢您的浏览!